何炬学:太阳出来喜洋洋(长篇报告文学节选)
清早,茫茫群山呈黛色,东方天边,一抹红霞像一道镶边,连接了苍山与青空。水汽盈盈,鸟声渐渐,深谷里还是一片更幽暗的宁静。忽然,东边金光涌动,一轮红日冉冉而上,光芒照亮了茫茫群山,阳面的,仿佛披挂了一件红色的衫子,阴面的,黛色变成了清明。轮廓出来,细节显现,雾气在深谷里游走,鸟飞雀跃。此时,那早早上了山坡的人,抑制不住心中的激情,赭色的面孔也和大山一样,在阳光里熠熠生光。他对着初升的太阳,张口就唱了起来: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,挑起扁担上山岗。手里拿把开山斧,不怕虎豹和豺狼。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,走过一山又一山。只要我们都勤快,不愁吃来不愁穿。 这歌声明亮、欢快、豪迈,唱得太阳跳起来,唱得群山闹起来,唱得深谷彻底苏醒过来。动的、静的,人的、物的,在这歌声里,在晨光里,都带上了欢喜的色彩。是的,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充满了喜洋洋气氛的、美好的一天开始了。 这是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首民歌,叫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。早在重庆直辖前,即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首民歌被冠名为“四川民歌”,是由一个叫蓝河的先生等人,在如今的石柱自治县收集整理的,是中国十大经典民歌之一。据石柱的音乐人汪华生介绍,这首民歌和类似的“啰儿调”,不仅在石柱,在渝东南武陵山区,乃至渝东北的秦巴山区,都有传唱。也就是说,在古代巴国的地界上,几千年来,重庆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,唱着“太阳出来喜洋洋”这样的啰儿调,勇敢、勤劳地生活着。他们内心里充满着喜洋洋的精神,他们在歌唱中表达不被大山阻遏、要超越大山、要摆脱贫困的胸怀和理想。 或许,这边山坡上的汉子单单唱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,仅仅只是一个开头,所谓的“不愁吃来不愁穿”、要摆脱贫困,还得用另外一首经典民歌来诠释。侧耳倾听,在更遥远的山坡上,在秀山自治县和酉阳自治县的高山之巅,一个汉子抹了一把汗,双手比画着,喜笑颜开地唱开了: 黄杨扁担软溜溜,挑担白米下酉州。人说酉州的姑娘好,个个姑娘会梳头。 大姐梳个盘龙结,二姐梳个插花绺,只有那三姐梳得巧,梳个狮子滚绣球。 这首《黄杨扁担》,紧跟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的情绪,唱得群山万壑更加响亮起来。听歌的人会心一笑,懂得这首歌,生动诠释了巴渝大地上的人因勤快劳动而取得的收获。这首民歌的调子节拍,跟汉子挑着一担白米大步而前,扁担一闪一闪吱嘎作响的节奏相吻合。这首《黄杨扁担》民歌,上世纪五十年代,也被冠名为“四川民歌”。在渝东南,在武陵山区,在重庆这块土地上,这首民歌也可谓家喻户晓,传唱不已。 既然汉子唱出了姑娘,姑娘们可不是等闲之辈。她们从地里伸直了劳作的腰杆,红彤彤的脸上,有微微的细汗。她们的脸,在满山满坡的桃李花下,也如一朵朵桃李花,迎着太阳盛开。于是,又一首经典民歌《娇阿依》,从姑娘们的口中唱了出来,声音嘹亮婉转,响遏行云: 山歌不唱不开怀,娇阿依,磨儿不推不转来。酒不劝郎郎不醉,娇阿依,花不逢春不乱开。 这首彭水自治县鞍子民歌,没有被冠名为“四川民歌”。原因是,上世纪五十年代,一批音乐人在民间收集民歌时,无人踏足鞍子那个偏远的苗族聚居地,无缘听到这首优美的民歌。这首民歌也就一直野生在那里,直到重庆直辖,才新新鲜鲜地冒出来,一路唱出来,唱上了央视,唱得了2019年度的全国民间文艺大奖“山花奖”。 毋庸置疑,重庆这块土地上,从古代巴国开始,就有了极具喜洋洋精神的、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歌唱。除了我上面列举的三首经典民歌,我们还可从古代文人们的诗歌里,找到佐证。 唐朝诗人子鹄有一首诗《巴女谣》,他写道: 巴女骑牛唱竹枝,藕丝菱叶傍江时。 不愁日暮还家错,记得芭蕉出槿篱。 巴女骑牛,唱着山歌“竹枝”,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画卷呢?这个巴女的言行,她内心的欢快、喜色,跃然纸上。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,我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女子呢?在重庆,在巴国故地,才有这样的人。 子鹄是谁,我们比较陌生,那么,来看看我们熟悉的刘禹锡,看看他是怎么言说重庆地区,特别是三峡地区人们的歌唱的吧。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,即公元822年正月,来到长江边的夔州做刺史,他一来就遇上了年节,见到了蛮儿巴女们欢快的歌唱和舞蹈,于是触景生情写道: 江上春水新雨晴,瀼西春水穀纹生。 桥东桥西好杨柳,人来人去唱歌行。 又说: 楚水巴山江雨多,巴人能唱本地歌…… “本地歌”是什么?据有关音乐人士研究,刘禹锡所言的“本地歌”,就是“竹枝”,就是“啰儿调”。刘禹锡被这里的“本地歌”迷倒了,用文人的词句,仿照其节律、风调,写下了九首《竹枝词》。他在寓所里,在公署中,在访贫问苦的路途上,时时倾听到蛮儿巴女的歌唱,这些歌唱,不同于京师,也不同于他的故乡。这些歌唱喜气、野性、直接,有着生命的原动力。对此,一个诗人的澎湃激情也被搅动了,他诗思泉涌,写出了好几首千古名篇。这是今日小学生们都能吟诵的佳作。 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。 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刀短笠去烧畲。 寓哲理与浓情于一、特别牵动人情怀的是这样一首《竹枝词》: 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 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 如果刘禹锡不来夔州做刺史,他就听不到巴地的民歌“竹枝”(或啰儿调),也就不会写出《杨柳青青江水平》和《山桃红花满上头》这样民歌味十足的千古名篇。 另一个古代仿照“竹枝”或“啰儿调”写《竹枝词》的大家,是北宋的黄庭坚。他因修《神宗实录》,被诬陷不实,被贬谪到武陵山区来时,因听闻了这块土地上的喜洋洋精神贯通的山歌,一日在彭水乌江之岸的绿荫轩里,他一扫心中的阴霾,挥笔写下了《竹枝词二首》,其一曰: 浮云一百八盘萦,落日四十八渡明。 鬼门关外莫言远,四海一家皆弟兄。 这豪迈,这透脱,这博大,不是与群山茫茫上的蛮儿巴女们的歌唱,与那喜洋洋的精神内涵相一致吗?黄庭坚于北宋绍圣二年(公元1095年)正月被贬谪,做涪州别驾,却不在涪州上班,而是“黔州安置”。也就是说,他的工作关系在现在的重庆涪陵,但朝廷规定他不能在涪陵上班,而是来黔州——即现在的重庆彭水工作。这年的四月份,他才一路从汴京走到了黔州。漫漫险途,艰辛备尝。上了三峡,在夔州即现在的奉节舍舟登岸,过施州,过黔江,来到了彭水乌江边。他在彭水生活了三年,准备终老于此。因为他不仅把妻子接来了,还把大儿子的户籍也迁了过来,要儿子作为此地的生员,在黔州准备考试呢。而且,自己干脆叫“黔州老农”。要不是因为要避嫌(元符元年,公元1098年,有一远亲来涪州工作了),不得不远徙戎州的话,黄庭坚就真个成了黔州(彭水)人,就像当年的大唐明相陆挚最后终老于忠州(忠县)一样了。 巴渝大地上的民间歌唱,不管是“啰儿调”还是“竹枝”,因有了这些大诗人们的利用,终于成为了文人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样式——竹枝词。大诗人们何以如此钦羡,从而使这一民歌发生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,从乌鸡到凤凰的“蝶变”?我想,其原因之一,就是蛮儿巴女们歌唱曲调的特殊,他们的歌唱里所包含的喜洋洋精神,让诗人们非借鉴不可。 其实,这巴人的喜洋洋精神,早在《尚书》里就有记载: “巴师勇锐,歌舞以凌殷人。” 什么意思? 周武王伐纣时,天下诸侯国都群起响应,因为纣的暴虐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了。巴国也派出了军队,翻大巴山,疾风暴雨,挺进中原。其勇猛锐利,可谓无坚不摧。在这刀枪闪亮、敌杀威严的对阵中,巴人挥刀投枪,“前歌后舞”,雷霆震动。其喜洋洋精神、大无畏精神,凌厉猛锐,如大山一样,劈头盖脑地向殷人压过去。殷人哪里见过这样奇特的军队呢?这不是必胜者的姿态吗?于是纷纷丢盔弃甲,或投降,或逃跑。 唐以来,有人解释巴师“歌舞以凌殷人”的“歌舞”时说,巴师军队立阵,前面的执利刃,唱着威严杀伐的军歌,声破敌胆,那军歌就是后来的“竹枝”;后面的执长戟,踏足而舞,地动三里,那舞蹈就是后来的“摆手舞”。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还原巴师的“歌舞以凌殷人”的真相了,但是,可以肯定的是,巴师的勇锐,正是来源于内心喜洋洋精神的鼓舞,因而才有着大无畏的气概,有着勇往直前的必胜的信念。“手里拿把开山斧,不怕虎豹和豺狼!”所以,他们“前歌后舞”。这样的军队,这样的战斗,恐怕古今中外,再无案例可以列举了。 更有一个奇特的古人,用他的行动,演绎了其饱满的喜洋洋精神。他就是巴人的古代英雄,蔓子将军。 楚文王时,巴国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内乱,此地正好在蔓子将军驻守的朐忍一带(现在的云阳奉节巫山一带)。蔓子将军本想上国都江州(现在的重庆)求救,但国王说,国都江州方面为防备蜀国,一时抽不出兵,要蔓子将军自己想办法,尽快平定内乱,以安百姓。蔓子将军于是向邻居楚国求救。楚国以为这是个好时机,可以找巴国要些土地,说,给楚三城即可出兵。蔓子将军左右为难了,但他哈哈一笑,答应了楚国的条件。楚国真就派了一支500人左右的小部队,跟着蔓子将军进了巴国。内乱的人一看,蔓子将军请来了楚师,“国际干预”的情形已经成为了现实,于是就放下武器,停止了内乱。蔓子将军把楚师礼送出了巫山。 不久,楚国的使者来了,说是根据约定,是来索城的。使者跟蔓子将军是朋友,使者为蔓子将军着急,说,你当时怎么能答应给三座城池呢?现在怎么办?给吧,你卖国,巴王并未授予你这个权力。不给吧,你食言于天下,还会引出巴楚两国的战端。 蔓子将军拉着使者的手,哈哈大笑说,大丈夫一言九鼎,是不会食言的。你的使命一定会完成。不过,诚如你所言,我确实进退两难。可是,你没有想到我还有另外一个好办法啊。 使者不解地看着蔓子将军,停下了手中的酒杯。 好吧,蔓子将军喝掉了杯中酒,站起来,抽出宝剑,对使者说:国不能卖,言不能失。现在请将军把蔓子的人头带给楚王吧。我这头,可不止三座城池呀。哈哈哈哈。说罢,蔓子将军挥剑自刎。使者还没有反应过来,惊恐地站起来,只见丢下了宝剑的蔓子将军,站立着,双手端着自己砍下的头,递给使者。使者哆嗦着前去接,但见已经离身的蔓子将军的头,眉眼如生,充满了酬谢的快意。 楚王在宫殿之外,恭敬地迎接了这颗伟大的头颅。他叹息说,孤如能有蔓子,何需三座城?于是,指令楚国大哀,以上卿之礼,安葬了蔓子的头。 蔓子将军的行为,多么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!他早已做好了准备。而这个准备,正是一种大英雄的“喜洋洋精神”的体现。他以自己浪漫主义的行为,在“一言九鼎”和“维护国家利益”之间,做到了“两全其美”。 重庆人耿直、豪爽,热爱生活,一言九鼎,不怕艰险,敢于向前的大无畏精神,本质上是一种“喜洋洋精神”,自古以来,一脉相承。 在当代,特别是自2014年开展精准脱贫以来,在这场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中,全体重庆人以其历史传承的喜洋洋精神,勠力同心,于2020年2月,全部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遏制了绝对贫困,并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序曲。 2019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,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,采访了重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各色参与者。般般种种的人物和事迹,让人感奋,让人深思。在武陵山区的高山之巅,在秦巴山区的雪岭之上,在浩浩的长江之滨,在湍急的乌江谷底,在主城流光溢彩的灯影下,在大山深处的小寨子里,一种气场总是围绕着我,一个旋律总是回响在我的耳际。这旋律,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唱;这气场,就是“喜洋洋精神”。 只要我们都勤快,不愁吃来不愁穿…… 黄杨扁担闪悠悠,挑担白米下酉州…… 当今“蛮儿巴女”们的歌唱声,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宏大交响中,唱出了自己独特的合声,细听去,那是喜洋洋的,充满了人的内在光明。 …… 节选自《民族文学》汉文版2020年6期